“静悄悄”办大事!去年厦门昼间达标率为100%
“静悄悄”办大事!去年厦门昼间达标率为100%
“静悄悄”办大事!去年厦门昼间达标率为100%每一个细小改变(gǎibiàn),都让这座城市更“静”一点——
小区内,车辆碾过井盖,没有发出“咣当”声,因为(yīnwèi)井盖被套上了“缓冲圈”;工地里,噪声监测仪屏幕实时显示数据(shùjù),施工方与居民代表围坐,商讨合理作业时间;公园中,广场舞伴奏音量适中、时间合规,音箱(yīnxiāng)背面朝着绿化树(shù),声波被有效“吸收”……
这些(zhèxiē)改变,都是(shì)厦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“具象化”体现。今天(jīntiān)是世界环境日,也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实施三周年。近三年里,我市重点整治建筑施工、社会生活、交通运输、工业生产等领域夜间噪声扰民问题(wèntí)。如今,城市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功能区昼间(zhòujiān)、夜间达标率双双(shuāngshuāng)上升。2024年,昼间达标率为100%。
那么,我市是如何按牢“静音键”、织密“防噪网”,守护市民耳畔宁静(níngjìng)的?近日,本报记者深入(shēnrù)实地开展调查。
执法人员前往工地,宣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。(市执法局 供图)
破解(pòjiě)建筑施工噪声难题
再见到邱大妈时,她的眉头不再紧锁。看到一同前来的城管(chéngguǎn)执法人员,邱大妈摆摆手(bǎibǎishǒu),“不吵了,终于能睡个踏实觉!”
邱大妈住在思明某老小区,此前,因楼下的工地作业忙,她跟邻居不堪(bùkān)其扰(qírǎo),不仅气得天天打电话(dǎdiànhuà)投诉,还跟施工方闹得很僵。“城管队员来了不下十次,后来(hòulái),直接在工地设了个民情驿站,我们几个居民作为代表被邀请来,监督日常噪声管控。”邱大妈说,后来,噪声问题得到一定解决,居民与施工方在日常的接触沟通中(zhōng),也对彼此多了一些(yīxiē)理解,“社区有(yǒu)一段路坑坑洼洼,一下雨全是积水。有一次收工,工人还帮我们补了路……”
对于工地的(de)转变,邱大妈很感动。但她可能不知道,这样的转变背后,其实(qíshí)有一套“噪声防控撒手锏(sāshǒujiǎn)”——市执法局与建设单位(dānwèi)、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联手建立了一套噪声防控“四方责任”机制。同时,城管、住建、生态环境多部门,还要对在建工地常态化开展联合督导,市纪委监委驻市执法局纪检监察组等,也要全程参与监督(jiāndū)检查。
“过程中,针对项目施工中出现(chūxiàn)噪声、振动(zhèndòng)超标的违法行为,执法人员果断立案处罚,绝不姑息。但是,执法也并非‘一罚了之’。”市执法局执法协调处处长朱少宇说,执法人员会定期组织文明施工讲座,向企业传授如何优化施工工艺、安排作业(zuòyè)工序(gōngxù),从源头上降噪。
同样被感动的,还有中国铁建(tiějiàn)集团厦金大桥A4标段项目部负责人晏胜荣,他掰(bāi)着指头(zhǐtou)说:“噪声在线监测、点位查勘、数据校核,这些‘技术流’的东西,包括相关法律法规,执法人员主动上门宣传(xuānchuán)和服务指导,让我们知道怎么去改进、让项目进行得更顺利。”
市执法局副局长史宁军说,他们还牵头成立了包含执法部门、建设工地(gōngdì)、街道社区在内的共建领导小组,“大家定期坐下来一起(yìqǐ)商量,把那些让人烦心的噪声、粉尘扰民问题都说出来,再想办法一起解决,目前全市已(yǐ)成功化解(huàjiě)了100余件工地烦心事。”
去年(qùnián)8月,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布的《中国噪声污染(zàoshēngwūrǎn)防治报告(2024)》中,“厦门市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建筑施工(jiànzhùshīgōng)噪声”这一案例入选,成为全国建筑施工噪声防治4个优秀案例之一。这是对厦门在噪声防治工作上努力与成效的肯定(kěndìng),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已有17个小区(xiǎoqū)“静悄悄”办大事
吃(chī)完晚饭,看看时间,家住集美夏商·大学康城(kāngchéng)二三期小区的刘敏急着去跳广场舞(wǔ)。“现在我们跳舞,都有具体时间和统一地点。”她边(biān)穿舞鞋边拿起桌子上的U盘,“一会儿把U盘插进特制的隔音箱,就不会吵到邻居了。”
“跳广场舞还有这么多名堂?”记者问(wèn)。
刘敏笑说:“我们(wǒmen)小区(xiǎoqū)可是全国首批、全省首个宁静小区,大家都很珍惜这份‘安静的荣誉’。”
2023年5月,厦门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一批“宁静小区”试点创建城市(chéngshì)。同年10月,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国率先发布《美丽家园住宅区环境保护规范·宁静小区》,这一标准首次制定出(chū)广场(guǎngchǎng)舞管控(guǎnkòng)建议:音响设施不得朝向噪声敏感建筑(jiànzhù)、远离最近噪声敏感建筑至少25米,音量不高于75分贝,活动(huódòng)时间不早于7:00、不晚于21:00。
集美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硕指着小区内的“降噪(jiàngzào)神器(shénqì)”定向音箱说:“这个采用隔音箱、隔音棉等材料制作的降噪音箱,可以实现(shíxiàn)三面有效降噪,让声音单向传播。这样,既不影响(yǐngxiǎng)阿姨们跳舞锻炼,也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周边邻居(línjū)的影响。”别小看这个“降噪神器”,经专业测试,它可以有效实现广场舞综合降噪15分贝。
夏商·大学康城二三期小区入住人口上万,入住率超过(chāoguò)95%。“我们(wǒmen)选取这里作为(zuòwéi)试点,也是考虑到它是一个比较大型的、有代表性的小区。”刘硕告诉记者,如今,小区的噪声(zàoshēng)来源,比如商铺的音乐、叫卖声等,都统统被纳入小区噪声监测中,如果被监测到噪声超标,就会有社区志愿者上前劝导(quàndǎo)。
我市已有17个小区“静悄悄”办大事,完成宁静小区试点建设。图为夏商·大学康城的噪声自动监测系统。(祖坤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)
目前,我市已有17个小区“静悄悄”办大事,完成(wánchéng)宁静小区试点建设(jiànshè)。
在这些小区中,儿童游乐设施(shèshī)是要穿“橡胶鞋”的(de)——所有设施增加橡胶垫板(bǎn),减少小朋友游玩时,设施底部构件与铁板接触的声音;小区通道的窨井盖是要套(tào)“游泳圈(yóuyǒngquān)”的——井盖一圈被裹(guǒ)上减震缓冲材料,汽车驶过时,不会发出刺耳“咣当”声;不少小区还配备了24小时“哨兵”——立在居民楼下的噪声在线监测设备,实时显示当前噪声值,居民看一眼,就知道是否超标……
广场舞“降噪神器”可以实现三面有效降噪,让声音单向传播。(祖坤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)
“创建宁静小区后,我们明显感觉小区安静了不少(bùshǎo)。日常户外活动,看到噪声在线监测设备上(shàng)的分贝数高于60,我们也会有意识地降低音量(yīnliàng)。”居民许乐乐说。
翻开厦门市地方标准《美丽家园住宅区(zhùzháiqū)环境保护规范 宁静小区》,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朱耀华告诉记者,这里详细界定了评价指标体系,包含小区基本(jīběn)条件、物业管理、设施建设、公众参与等(děng)四个(gè)方面。“其中,基本条件为约束性指标,必须全部符合。物业管理、设施建设、公众参与作为评分(fēn)指标,指标项目26个,总分100分,得分≥85分视为达到‘宁静小区’要求(yāoqiú)。”朱耀华解释道。
既保障施工,又维护良好人居(rénjū)环境
机动车疾驶而(ér)过发出巨大(dà)轰鸣、楼下店铺(diànpù)装修电钻又钻个不停、街边小店促销大喇叭“喊”了一天……提起这些,您是不是已经(yǐjīng)觉得耳边嗡嗡作响。其实,这些形形色色的噪声污染,不仅(bùjǐn)搅扰日常生活,更事关我们的切身利益。那么,我市是怎样以法治力量,守护公众“安静权”的?
执法人员张贴“静夜守护”海报。(同安城管 供图)
此前,同安某小区顶层业主小李搬入新家后才发现,与房屋(fángwū)一墙之隔的(de)三部电梯上下运行及机房设备噪声很大。“尽管装修时已在屋内加装隔音装置,仍无法(wúfǎ)挡住这恼人(nǎorén)的声音。”为此,小李提起噪声污染责任纠纷诉讼。
“居民住宅区的电梯共用设施设备产生(chǎnshēng)的噪声,属于社会生活噪声范畴(fànchóu)。”同安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来到小李家,进行调查。走访相邻楼层、相同户型的住户,查看(chákàn)小区竣工备案材料、物业电梯保养维修记录等后(hòu),法官咨询相关技术专家,组织原被告双方开展协商。
最终,经法院调解,小李和房地产公司、物业服务公司达成庭外和解,两被告出资对电梯进行降噪改造(gǎizào),小李也为自家(zìjiā)房屋加装防噪设施(shèshī),噪声问题得到解决,小李主动向法院撤回起诉。
在日常生活中,噪声污染往往涉及多(duō)方利益,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平衡(pínghéng)各方诉求,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。近年来,我市深入践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兼顾法理与(yǔ)人情,通过(tōngguò)多起典型案例的处理,推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工作。
“因噪声污染引发的邻里纠纷,已成为(chéngwéi)破坏邻里关系(línlǐguānxì)的一大‘杀手’。”同安区人民法院一位法官说,“日常生活中,不可避免会产生环境噪声。对于合理(hélǐ)范畴内的声音,邻里间应多(yīngduō)予以理解,本着邻里和睦原则,大家也要尽量避免滋扰到他人。”
同安区人民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洪淳淳认为,在认定噪声污染责任时,需考虑“超标+扰民”两个条件,结合《声环境质量标准》等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、行业标准,以及居民(jūmín)合法权益受损情况、是否超出公众可容忍度等进行综合(zōnghé)认定,并根据周边(zhōubiān)居民的反映情况、现场(xiànchǎng)实际感受及专家(zhuānjiā)意见等做出综合判断。
“许多噪声污染的案件并不复杂,却深刻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要(yào)求。在执法(zhífǎ)过程中,如何既(jì)保障合法的经营生产施工建设,又维护(wéihù)良好人居环境;既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,又推动全民(quánmín)守法培育良好法治环境,是每个执法者和司法者都要思考的问题。”洪淳淳说。
(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朱道衡)

每一个细小改变(gǎibiàn),都让这座城市更“静”一点——
小区内,车辆碾过井盖,没有发出“咣当”声,因为(yīnwèi)井盖被套上了“缓冲圈”;工地里,噪声监测仪屏幕实时显示数据(shùjù),施工方与居民代表围坐,商讨合理作业时间;公园中,广场舞伴奏音量适中、时间合规,音箱(yīnxiāng)背面朝着绿化树(shù),声波被有效“吸收”……
这些(zhèxiē)改变,都是(shì)厦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“具象化”体现。今天(jīntiān)是世界环境日,也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实施三周年。近三年里,我市重点整治建筑施工、社会生活、交通运输、工业生产等领域夜间噪声扰民问题(wèntí)。如今,城市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功能区昼间(zhòujiān)、夜间达标率双双(shuāngshuāng)上升。2024年,昼间达标率为100%。
那么,我市是如何按牢“静音键”、织密“防噪网”,守护市民耳畔宁静(níngjìng)的?近日,本报记者深入(shēnrù)实地开展调查。
执法人员前往工地,宣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。(市执法局 供图)
破解(pòjiě)建筑施工噪声难题
再见到邱大妈时,她的眉头不再紧锁。看到一同前来的城管(chéngguǎn)执法人员,邱大妈摆摆手(bǎibǎishǒu),“不吵了,终于能睡个踏实觉!”
邱大妈住在思明某老小区,此前,因楼下的工地作业忙,她跟邻居不堪(bùkān)其扰(qírǎo),不仅气得天天打电话(dǎdiànhuà)投诉,还跟施工方闹得很僵。“城管队员来了不下十次,后来(hòulái),直接在工地设了个民情驿站,我们几个居民作为代表被邀请来,监督日常噪声管控。”邱大妈说,后来,噪声问题得到一定解决,居民与施工方在日常的接触沟通中(zhōng),也对彼此多了一些(yīxiē)理解,“社区有(yǒu)一段路坑坑洼洼,一下雨全是积水。有一次收工,工人还帮我们补了路……”
对于工地的(de)转变,邱大妈很感动。但她可能不知道,这样的转变背后,其实(qíshí)有一套“噪声防控撒手锏(sāshǒujiǎn)”——市执法局与建设单位(dānwèi)、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联手建立了一套噪声防控“四方责任”机制。同时,城管、住建、生态环境多部门,还要对在建工地常态化开展联合督导,市纪委监委驻市执法局纪检监察组等,也要全程参与监督(jiāndū)检查。
“过程中,针对项目施工中出现(chūxiàn)噪声、振动(zhèndòng)超标的违法行为,执法人员果断立案处罚,绝不姑息。但是,执法也并非‘一罚了之’。”市执法局执法协调处处长朱少宇说,执法人员会定期组织文明施工讲座,向企业传授如何优化施工工艺、安排作业(zuòyè)工序(gōngxù),从源头上降噪。
同样被感动的,还有中国铁建(tiějiàn)集团厦金大桥A4标段项目部负责人晏胜荣,他掰(bāi)着指头(zhǐtou)说:“噪声在线监测、点位查勘、数据校核,这些‘技术流’的东西,包括相关法律法规,执法人员主动上门宣传(xuānchuán)和服务指导,让我们知道怎么去改进、让项目进行得更顺利。”
市执法局副局长史宁军说,他们还牵头成立了包含执法部门、建设工地(gōngdì)、街道社区在内的共建领导小组,“大家定期坐下来一起(yìqǐ)商量,把那些让人烦心的噪声、粉尘扰民问题都说出来,再想办法一起解决,目前全市已(yǐ)成功化解(huàjiě)了100余件工地烦心事。”
去年(qùnián)8月,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布的《中国噪声污染(zàoshēngwūrǎn)防治报告(2024)》中,“厦门市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建筑施工(jiànzhùshīgōng)噪声”这一案例入选,成为全国建筑施工噪声防治4个优秀案例之一。这是对厦门在噪声防治工作上努力与成效的肯定(kěndìng),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已有17个小区(xiǎoqū)“静悄悄”办大事
吃(chī)完晚饭,看看时间,家住集美夏商·大学康城(kāngchéng)二三期小区的刘敏急着去跳广场舞(wǔ)。“现在我们跳舞,都有具体时间和统一地点。”她边(biān)穿舞鞋边拿起桌子上的U盘,“一会儿把U盘插进特制的隔音箱,就不会吵到邻居了。”
“跳广场舞还有这么多名堂?”记者问(wèn)。
刘敏笑说:“我们(wǒmen)小区(xiǎoqū)可是全国首批、全省首个宁静小区,大家都很珍惜这份‘安静的荣誉’。”
2023年5月,厦门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一批“宁静小区”试点创建城市(chéngshì)。同年10月,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国率先发布《美丽家园住宅区环境保护规范·宁静小区》,这一标准首次制定出(chū)广场(guǎngchǎng)舞管控(guǎnkòng)建议:音响设施不得朝向噪声敏感建筑(jiànzhù)、远离最近噪声敏感建筑至少25米,音量不高于75分贝,活动(huódòng)时间不早于7:00、不晚于21:00。
集美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硕指着小区内的“降噪(jiàngzào)神器(shénqì)”定向音箱说:“这个采用隔音箱、隔音棉等材料制作的降噪音箱,可以实现(shíxiàn)三面有效降噪,让声音单向传播。这样,既不影响(yǐngxiǎng)阿姨们跳舞锻炼,也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周边邻居(línjū)的影响。”别小看这个“降噪神器”,经专业测试,它可以有效实现广场舞综合降噪15分贝。
夏商·大学康城二三期小区入住人口上万,入住率超过(chāoguò)95%。“我们(wǒmen)选取这里作为(zuòwéi)试点,也是考虑到它是一个比较大型的、有代表性的小区。”刘硕告诉记者,如今,小区的噪声(zàoshēng)来源,比如商铺的音乐、叫卖声等,都统统被纳入小区噪声监测中,如果被监测到噪声超标,就会有社区志愿者上前劝导(quàndǎo)。
我市已有17个小区“静悄悄”办大事,完成宁静小区试点建设。图为夏商·大学康城的噪声自动监测系统。(祖坤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)
目前,我市已有17个小区“静悄悄”办大事,完成(wánchéng)宁静小区试点建设(jiànshè)。
在这些小区中,儿童游乐设施(shèshī)是要穿“橡胶鞋”的(de)——所有设施增加橡胶垫板(bǎn),减少小朋友游玩时,设施底部构件与铁板接触的声音;小区通道的窨井盖是要套(tào)“游泳圈(yóuyǒngquān)”的——井盖一圈被裹(guǒ)上减震缓冲材料,汽车驶过时,不会发出刺耳“咣当”声;不少小区还配备了24小时“哨兵”——立在居民楼下的噪声在线监测设备,实时显示当前噪声值,居民看一眼,就知道是否超标……
广场舞“降噪神器”可以实现三面有效降噪,让声音单向传播。(祖坤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)
“创建宁静小区后,我们明显感觉小区安静了不少(bùshǎo)。日常户外活动,看到噪声在线监测设备上(shàng)的分贝数高于60,我们也会有意识地降低音量(yīnliàng)。”居民许乐乐说。
翻开厦门市地方标准《美丽家园住宅区(zhùzháiqū)环境保护规范 宁静小区》,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朱耀华告诉记者,这里详细界定了评价指标体系,包含小区基本(jīběn)条件、物业管理、设施建设、公众参与等(děng)四个(gè)方面。“其中,基本条件为约束性指标,必须全部符合。物业管理、设施建设、公众参与作为评分(fēn)指标,指标项目26个,总分100分,得分≥85分视为达到‘宁静小区’要求(yāoqiú)。”朱耀华解释道。
既保障施工,又维护良好人居(rénjū)环境
机动车疾驶而(ér)过发出巨大(dà)轰鸣、楼下店铺(diànpù)装修电钻又钻个不停、街边小店促销大喇叭“喊”了一天……提起这些,您是不是已经(yǐjīng)觉得耳边嗡嗡作响。其实,这些形形色色的噪声污染,不仅(bùjǐn)搅扰日常生活,更事关我们的切身利益。那么,我市是怎样以法治力量,守护公众“安静权”的?
执法人员张贴“静夜守护”海报。(同安城管 供图)
此前,同安某小区顶层业主小李搬入新家后才发现,与房屋(fángwū)一墙之隔的(de)三部电梯上下运行及机房设备噪声很大。“尽管装修时已在屋内加装隔音装置,仍无法(wúfǎ)挡住这恼人(nǎorén)的声音。”为此,小李提起噪声污染责任纠纷诉讼。
“居民住宅区的电梯共用设施设备产生(chǎnshēng)的噪声,属于社会生活噪声范畴(fànchóu)。”同安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来到小李家,进行调查。走访相邻楼层、相同户型的住户,查看(chákàn)小区竣工备案材料、物业电梯保养维修记录等后(hòu),法官咨询相关技术专家,组织原被告双方开展协商。
最终,经法院调解,小李和房地产公司、物业服务公司达成庭外和解,两被告出资对电梯进行降噪改造(gǎizào),小李也为自家(zìjiā)房屋加装防噪设施(shèshī),噪声问题得到解决,小李主动向法院撤回起诉。
在日常生活中,噪声污染往往涉及多(duō)方利益,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平衡(pínghéng)各方诉求,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。近年来,我市深入践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兼顾法理与(yǔ)人情,通过(tōngguò)多起典型案例的处理,推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工作。
“因噪声污染引发的邻里纠纷,已成为(chéngwéi)破坏邻里关系(línlǐguānxì)的一大‘杀手’。”同安区人民法院一位法官说,“日常生活中,不可避免会产生环境噪声。对于合理(hélǐ)范畴内的声音,邻里间应多(yīngduō)予以理解,本着邻里和睦原则,大家也要尽量避免滋扰到他人。”
同安区人民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洪淳淳认为,在认定噪声污染责任时,需考虑“超标+扰民”两个条件,结合《声环境质量标准》等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、行业标准,以及居民(jūmín)合法权益受损情况、是否超出公众可容忍度等进行综合(zōnghé)认定,并根据周边(zhōubiān)居民的反映情况、现场(xiànchǎng)实际感受及专家(zhuānjiā)意见等做出综合判断。
“许多噪声污染的案件并不复杂,却深刻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要(yào)求。在执法(zhífǎ)过程中,如何既(jì)保障合法的经营生产施工建设,又维护(wéihù)良好人居环境;既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,又推动全民(quánmín)守法培育良好法治环境,是每个执法者和司法者都要思考的问题。”洪淳淳说。
(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朱道衡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